新冠肺炎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线专家解读17年抗疫有哪些进步
2002年12月初,一种新型病毒性肺炎在广州出现并逐渐蔓延,在全球夺去774人的生命,大家记住了它的名字——“非典型肺炎”。
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又以相似的时间、传播方式和发病症状在全球扩散,让不少人将两者关联探讨。本期,《生命时报》采访疫情一线权威专家,帮你理清新冠与非典的异同,科学解读抗病毒药物相关问题。
受访专家
四川省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组组长、四川省抗击非典专家组组长、华西医院原大内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冯玉麟
两种病毒只是“远亲”
新冠病毒(COVID-19)与非典病毒(SARS)一样同属冠状病毒,在传播原理和发病病症上表现出较多的相似性。
比如,两者都存在“人传人”现象,都是通过空气经由呼吸道传播;患者感染病毒后都会经历一定时长的潜伏期,发病后可出现发热、乏力、肺部感染、呼吸困难等症状。
但两者在病毒传染性、感染后病情进展、治疗复杂程度及病理上,却有明显区别:
非典发病急,高热症状明显,主要攻击肺部
新冠传染性强,症状不典型,会侵扰全身
2月16日凌晨,全国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完成,研究人员获得病理报告。截至25日,我国共完成了11例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在新冠肺炎对器官损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法医学杂志》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预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与非典引起的病理特征类似,但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非典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比非典更明显。27日,在广州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钟南山院士谈及新冠肺炎病理特点时也提到,相较于非典,新冠肺炎有个突出特点:小气道中黏液非常多,粘稠度很高,阻碍气道通畅,造成继发感染。
从发病情况来看
非典发病较急,潜伏期较短,多为3~5天,发热温度高,症状明显,死亡率高达9.6%。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新冠肺炎死亡率为2.38%。
从易感人群来看
非典患者群体主要是中青年,受累器官集中在肺部。
新冠肺炎所有人群易感,且重症患者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这部分人群多患有一些基础病,因此在发病进程上,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进展更快,缺氧现象明显,如控制不好容易发展为呼吸衰竭。
新冠病毒除了攻击肺部,还会攻击心脏、肾脏、肠道等器官,造成多器官衰竭,因此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难度比非典患者大。
从防控难易来看
1.新冠病毒依靠其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结合力是非典病毒的10~20倍,因此传播性和入侵力更强。
2.新冠肺炎潜伏期相对较长,平均7天,长至10~14天甚至更久,且在潜伏期就已表现出较强传染性。
3.新冠肺炎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发病不是急性,不一定出现高热,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有的患者只是有点乏力、头痛,伴有消化道症状,甚至存在无症状(或隐性)感染者,因此疫情控制难度更大。
本次抗疫的三大进步
与非典时期相比,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手段、警惕性、科研能力及救治手段上都有很大提高。
在防控方面,非典时发现病人才隔离,而此次疫情暴发早期,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手段。
治疗方面,在救治指南规范化、更新及时性上有目共睹,即便是地方小医院,也可以根据指南依样治疗,真正做到了传染病规范化防治。
治疗方案更加细致
在非典时期,不少医院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虽然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病情发展,但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给康复者日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疗,国家卫健委刚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到的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热量、氧疗等基本治疗措施。
此外,李兰娟院士也提出“四抗两平衡”治疗方案,即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并发或继发感染,以及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与微生态平衡。
患者用药更为谨慎
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咨询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