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就是我们的战场”
——中科院广州健康院防疫行动录
“早上8点,到实验室,撰写实验规范和流程;
上午10点,开始分子克隆;
下午5点,培养细胞;
晚上,至12点,整理一天的数据。”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健康院)的年轻科研人员叶贤苗,在工作日记上记下了她的一天。
这些天,叶贤苗每晚一沾枕头就立刻睡着。“在这个特殊时期,实验室就是我们与疫情战斗的战场。”她说。
疫情暴发以来,在广州健康院,有一群人,他们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攻关,担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防疫重任,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科技支撑。
2月13日晚上11点多,广州健康院感染与免疫中心的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实验室里攻坚克难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与叶贤苗一样,来自5个党支部的29名党员加入了广州健康院成立的新型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临时党支部,在应急科技攻关战斗中冲上了最前线。
广州健康院研究员陈捷凯长期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从临床医生的描述中,陈捷凯直观地感受到了疫情的严重性,也敏锐地察觉到抗击疫情的科研攻关是一项生死攸关的重任。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陈捷凯开始查阅相关文献。大年初一起,他便带着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从病毒感染的细胞病理、动物模型方向着手,开始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工作。
除了发挥自身专长,完成科技攻关任务外,陈捷凯还积极举荐更合适的专家开展联合攻关。“这次研究工作,集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次疫情面前,临床与科研形成了良好的战斗伙伴关系,大家都很珍惜这种不讲利益、不讲单位功劳分配、只想着怎么去克服疾病的经历。”陈捷凯说。
这支抗击疫情的科技攻关队伍中,还有不少年轻的面孔。
年轻科研人员胡培宇、刘兴龙在接到应急攻关任务后,赶紧设计实验方案。他们所在的项目组里,大家基本初二、初三就已回归工作岗位。“这段时间,实验室天天灯火通明。”刘兴龙说。
博士后李平超接到任务后,从老家山东菏泽赶回,深夜才到达研究院。通过健康安全检查后,第二天早上6点多,李平超就回到实验室处理样品。由于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攻关任务主要是构建疫苗和筛选抗体,实验周期长,等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又已是深夜。
实验室外勠力同心
疫情期间,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实验室外亦是争分夺秒。后勤支撑,为科研攻关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年前,广州健康院的某课题组从北京订购了用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攻关课题的一批实验小鼠,但由于物流停止原因滞后迟迟未到,直到2月11日下午五点左右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才接到消息:“实验小鼠将在夜里12时左右到达。”
为赶在机场下班前顺利提取到实验小鼠,实验动物中心的张二军提前到达机场等待。凌晨2点38分,实验动物全部装车;凌晨3点,在广州健康院门口,车辆消毒、人员消毒、测量体温;凌晨4点28分,实验小鼠已被妥善安置进实验室。
为了保障科技攻关工作,应急科技攻关临时党支部还在微信上成立了各种工作群,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分工。“我们这些天为了做好研究院的防疫防控,保障科技攻关顺利进行,经常在微信工作群上讨论到深夜。”职工张桂成说。因为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张桂成连爷爷去世前最后一面也没赶上。
实验室外的系统支持,让整日在实验室里忙碌的陈捷凯感慨:“我们的临时党支部对我们的物资供应、临床沟通和人力调配做了许多重要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研究上。临时党支部里的管理支撑人员,也积极响应我们攻关的需求,承担了大量资料收集、信息收集分享、联系合作的工作。”
防疫一线的“战斗堡垒”
大疫之下,广州健康院成立了两个功能性的临时党支部——应急科技攻关临时党支部和应急防控临时党支部。《广州健康院党委关于发挥两个作用的工作方案》《新型肺炎疫情应急防控临时党支部工作方案》《应急科技攻关临时党支部发挥两个作用工作方案》……一份份工作方案迅速出炉。
科研攻关,必须全力以赴。科技攻关临时党支部组织起有前期基础的优势力量及时开展攻关,讨论攻关方案,启动药物研发等多个科技应急攻关项目。此外,该党支部协助组织研究院优势力量进行应急科技攻关,协助开展攻关组与医院及其他合作单位的衔接及协调,尽可能帮助科研人员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扫一扫,获取更多资讯
咨询热线 400-123-4567